刘基:勤廉爱民 清风润泽 | ||
|
||
【原典】 谨遵祖训 祖宗以勤俭治家,以孝悌传家,以诗礼教家,为乡所推重,我子孙至今赖之。凡为祠下子亦须率遵祖宗修行,毋交匪类,毋好争讼,毋逞骄奢,毋以强凌弱,毋以富欺贫,毋见利忘义。居乡则为乡之善士,在朝则为国之良臣。不然则衣冠罪人,登我祠堂且有愧色,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?勉之慎之! (《刘氏家训》) 勤俭耕读 勤俭立身之本,耕读保家之基。大福皆同天命,小富必要殷勤。 吃苦耐劳 夏天又怕暑热,冬寒又怕出门。为人怕寒怕热,如何发达成人。 请看天上日月,昼夜不得留停。臣为朝君起早,君为治国操心。寒窗苦读君子,五更雪夜萤灯。官商盐埠当铺,万水千山路程。 同心和睦 一家同心合意,何愁万事不兴。若是你刁我拗,家屋一事无成。夫妻更要和顺,吵闹家也不宜。亲朋不可轻视,弟妹不可断情。贫富都要来往,免被别人看轻。 (以上刘基《传家宝》) 【家规故事】 刘基(1311—1375),字伯温,青田南田乡(今属浙江文成)人。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,明朝开国元勋。 刘基家族是“远祖尚武,近世修文”的大族,刘基曾祖刘濠官至宋翰林掌书,祖父庭槐为元太学上舍,父亲刘瀹“通经术”,为元代遂昌教谕。刘氏乐善好施,义孚乡里,曾祖刘濠曾有甘冒身家性命之险智救万人的义举。刘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,自小形成了“慨怀黎民忧”“推余补不足”的民本思想。 刘基一生经历元、明两朝,在元朝为官时,仕宦生涯颇多曲折,几起几落。1336年,刘基被授予瑞州路高安县丞职。在任时,他崇尚廉洁,不畏权势,革除陈弊,得到县民的爱戴,以“慈父”视之。但同时,他也得罪了当地豪门势力。在审理一起杀人案时,他秉公执法,将杀人凶手、收受贿赂而枉法的初审官一一定罪,为受害者洗清了冤情,可他自己却受到豪右权臣的报复,被免去了职务。这是刘基首遭仕途挫折,但他矢志不渝。前后仕元二十多年,四起四落,刘基一直沉沦下僚,不得精进,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恪守清廉从政的道德底线,与腐败丛生的元末官场格格不入,根本无法相融。至四十八岁,刘基终于心灰意冷,愤而辞官,归隐家乡南田山中。 归隐一年后,基于救民于水火的考虑,刘基决定重新出山,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。入明后,刘基极力向朱元璋灌输宽仁爱民的思想理念,推动朝廷实施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,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。而对个人的功名利禄,刘基则始终淡泊处之,清廉自守。自追随朱元璋之后,朱元璋曾数次欲加刘基爵禄,但都被他婉言谢绝。最后刘基被封诚意伯,食禄仅二百四十石。封爵次年,刘基被赐告老还乡,归隐南田山中,每日“饮酒弈棋,口不言功”。史载,刘基作为当朝二品退休高官,所居却仍是当年茅舍。 洪武八年(1375年),刘基病逝于南田家中,死后没有高陵大墓,只有一丘黄土,几茎荒草。据说,刘基临死之前,撕碎了亲友们给他设计的豪华坟墓的图纸,劝诫儿子说,人不能靠造坟墓立牌坊流芳百世。事实也是如此,他那没有墓碑的土坟堆,在后世的老百姓的心中却如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。 【引申】 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传说,他与诸葛亮一样被视为智慧的象征。历史上真实的刘基,虽不如传说的那么神奇,但作为儒家士子,刘基在立德、立功、立言方面皆有建树,被明朝皇帝称为“帝师”、“王佐”,被史学家称为“三不朽”伟人、千古人豪,备受后世赞誉与景仰。“勤廉爱民”是刘基为官做人的坚守,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期望,也是刘氏族人千百年来坚持实践的准则,如阵阵清风,润泽着浙南大地。 刘基初登仕途,作《官箴》三篇以自勉。在《官箴》里,他以四言诗的形式,全面阐述了为官从政应坚守的底线与原则。他提出“治民奚先,字之以慈”的民本理念,立志“拯艰息疲”;他说对待老百姓要“弱不可陵,愚不可欺,刚不可畏,媚不可随”;他认为清廉自守是为官的基本要求,“无矜我廉,守所当为”。《官箴》成为刘基一生为官的座右铭。 刘基著有寓言散文集《郁离子》。在书中,他深刻反思元末社会整体性腐败的根源,认为名利对人性的扭曲,是造成社会礼崩乐坏、弊端丛生的重要原因,于是写了许多寓言来抨击人性的贪婪,告诫为官者尤其要警惕贪婪之害,远离利诱即是远离灾祸。 【箴言】 立事惟公,烛诈惟诚。小节勿固,小慧勿行。 无矜我廉,守所当为。无沽我名,以生众疑。 何以简讼?决之使通。何以弭贪?慎检乃躬。 ——刘基《官箴》 安得廉循吏,与国共欣戚。清心罢苞苴,养民疗国脉。 ——刘基《田家》 |
||